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北京的爷,北京的面儿》(随笔)

作者:想飞的企鹅   创建时间:2021-07-30 22:17   阅读量:22349   推荐数:4   总鲜花数:23赠送列表   字数:0

        

北京的爷,北京的面儿

作者:风铃A


       提起老北京,直接联想到一个字——爷。说起爷,紧跟着就能想到老北京的炸酱面。


   老北京的爷,有故事、是历史;老北京的炸酱面,是历史、是文化,不是故事。


   爷,个个有派,就连吃一碗炸酱面都能吃出爷的范儿。老北京炸酱面是北京的脸面,也是四五城里爷的脸面。爷,吃的是个店儿(招牌)、走的是个面儿、要的就是一个范儿。


   封建社会,四五城里的老字号顺成排、连成片儿,什么吃的、用的、玩的练的……那是一应俱全。所有这些地方,老北京炸酱面面馆儿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正宗老北京炸酱面面馆儿,必须以手擀面为上乘,再配上地道的老北京炸酱和几十种菜码,嘿——吃起来那叫一个舒坦。这样的面馆装潢讲究、手艺精湛,门口再立个“正宗老字号”的招牌,看着就那么气派。


   看吧!哪一家老字号来了一位穿着长衫、提着笼架着鸟的顾客,进店门后站定了身子,脆生生地来上一句:“伙计,来碗面。”不用问,这位一准儿是个爷。


   听见招呼,伙计立刻扯着脖子对后厨喊上那么一嗓子:“老北京炸酱面一碗儿——”声音拐着弯都能飘到后厨,听着都那么爽。伙计喊完,随手得把爷的座位擦得干干净净,紧跟着来一句,“爷,您先坐着,我这就去催,爷的面马上到。”


   伙计多余的话不敢说,可是他心里十分明白,这位一准儿是地道的爷,吃的也是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的传统口味儿。


   爷,话不多,就是这样有分量。


   爷坐下,把手里的鸟笼摆在桌子一角。


   从爷进门说的那句“来碗面”,一直到他坐下,总共不到半分钟。看着就是那么嘎嘣利落脆。


   不多时,伙计把一碗面端上来。爷不问,用眼一瞄就知道这碗面做得对不对,能不能配得上这个“老字号”的招牌。就拿这碗面来说吧,过凉水了不对,因为,爷吃的就是个热乎劲儿,还有专门吃锅挑(直接从锅里捞出来装进碗)的;老北京炸酱面,菜码放在炸酱上面不对,因为,爷吃的就是炸酱淋在菜码上,把香味直接送到碗底儿的味儿。


   如果这家店的大厨做老北京炸酱面的手艺不对,那可麻烦大了。往小了说,老板出来赔礼道歉,还要白搭上这顿饭;事儿闹大了,说不定,三天之内,这间小店儿的主人就得卷铺盖卷儿滚蛋。您还别不信,这就是爷,不管啥事儿,那是说办就办。


   爷看着面没毛病,不多言也不多语,慢慢地吃,细细地品。吃完后,爷伸出右手顺着右耳朵边二寸左右高高举起来,用大拇指和食指“啪”地打了个响指。伙计明白,这是爷吃舒坦准备结账了。


   还没等伙计跑过来,爷便对着鸟笼哨(吹口哨)了一声。如果笼子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了,爷开心,顺手掏出大洋往伙计托盘里一扔。这个时候,伙计不能动弹,假如爷怀里的鸣虫(蝈蝈)有了动静(蝈蝈叫),说不定这块大洋就不用找了。


   爷听到鸣虫的声音,轻抬下巴,对着门口拿打狗棒躺着的人扬了一下。伙计一看就明白,爷的意思是别都当了小费,也给他一碗。至于爷为什么这样做,伙计不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大概,爷的眼里就没有个高低贵贱,图的就是个开心劲儿。


   老北京炸酱面,给爷撑足了脸面,也香透了北京城周边的山山水水。您要问这是怎么来的?我告诉您吧!这是爷留下来的;是老北京炸酱面熏出来的。这就叫——派。


   至于爷的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也说不清;至于老北京炸酱面的手艺从哪年开始的?谁也道不明。总之,现在的老北京少了“爷”这个称呼,吃面的传统却依然延续着。


   在北京,老人大寿之日吃的面叫“长寿面”;孩子满月吃的面被称为“长命百岁面”;刚结婚的小两口吃的面是“长长久久面”……这些吃面的传统就为了图个吉利儿,讨个顺气儿。吃这些面可都有讲究的,不能乱来。就拿刚结婚的小两口吃的“长长久久面”来说吧,这里面是有学问的。


   结婚的时候,新郎一方接亲的前一天晚上要到女方家里“催妆(嫁妆,梳妆打扮)”。男方去的时候,需要带上两包白面(现在是两袋)、两棵白菜、两棵葱、两块姜、一刀肉、四个点心匣子,外加新娘子来男方家需要的穿、戴……一应俱全。


   女方把男方送来的这些这些东西收下后,要用这些东西给出嫁的闺女包饺子,切面条,一切准备就绪,再掏出两个点心匣子装上饺子,面条。这点儿面条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第二天,新娘子穿上新郎官送来的衣服,带上娘家妈做的饺子、面条、两把鸡毛掸子(壮胆,以免受气)、两个随身饭碗、两双筷子、一把剪刀,就等着过门当媳妇了。


   接亲当天,新娘子把娘家带来的东西放进洞房不能出屋。男方所有亲朋好友准备就绪,厨房里负责掌厨的吆喝一声:“新娘子随身饭带来了吗?”


   “带了,带了。”事先安排好的人站在洞房门口一边回厨房话,一边轻拍洞房门,“闺女,把随身饭拿出来,让厨房帮忙煮一下。”


   新娘子开门递出随身饭(面条),随身碗。


   拍门的人把面条放进碗里几根,拿到厨房“煮(其实就是用开水烫一下)”,剩下的还给新娘子,留作小两口夜里累了吃。


   厨房把“煮好”的面条交给端盘的,再由专人送给新娘子。几个安排好的人隔着洞房门问:“闺女,你吃着厨房的手艺怎么样啊?”


   新娘子柔声细语,怯声声地回:“生——”


   “呦!你先别吃了,等晚上煮煮再吃。”


   这时候,提前安排好的几个全可人(儿女双全,父母健康)赶紧跑进洞房,为那句“生——”做准备(铺床)去了。


   这时候,新郎官一高兴:“赏——”


   看见了吗?这就是爷留下来的派。


   我也经历过这一大串的“洗礼”,只不过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十二月三十一号那天,爱人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明天晚上做手擀面吧!”


   说实话,手擀面太费事,我真懒得做。仔细一琢磨,一月一号是我们夫妻结婚纪念日,多有纪念意义呀!这顿面必须做,谁让人家当初说了那句“生——”,又为我生了儿育了女呢!


   第二天,我是说到做到。媳妇吃得特别开心,至于我洗碗那段就不用说了,丢份儿。


   您还别笑话我,咱这叫互敬互爱,相敬如宾。这是在咱自己个儿家里呀!这要是到了外面,就是走出国门,咱依然能挺直了腰板当个爷。到那时,咱就是中国走出去的——爷,吃的还是面,亮的还是面儿。

【编者按】北京的爷,北京的面。老北京的爷,有故事、是历史;老北京的炸酱面,是历史、是文化,不是故事。通过以前,今天的北京爷,北京面以及自己的亲手做,显现出来的一种人物风情,历史文化底蕴。小文结构合理,从以前到今天到自己的亲自体会。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灵动风趣,紧扣主题,在夹叙夹议中揭示外在的面,内里的爷们。不错的一篇散文,鼎力推荐共赏,夏祺笔丰,遥祝好!【编辑:蓝儿】【推荐号:202107301490】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4 条评论

  • 蓝儿发表了评论

    真棒,不错的一篇散文,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2021-07-30 22:20
    风铃A发表了评论

    谢谢蓝儿老师辛苦编按留评,企鹅遥握敬茶? ? ?。有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 ?

    2021-07-30 22:22
    海上明月(山东)发表了评论

    欣赏老师们的佳作和美评。遥祝夏祺笔丰,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21-07-30 22:32
    吴瑞宏发表了评论

    好文笔,文思如泉,叙事有条理,情感真挚,瞩目一新,与众不同,感佩才情!编按精彩!

    2021-07-31 04:45
    亲,没有评论了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