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印象秋收

作者:汪定坤   创建时间:2020-10-17 22:09   阅读量:20930   推荐数:1   总鲜花数:30赠送列表   字数:1224



印 象 秋 收

作者:汪定坤


在朋友圈里读到老同学的一首七律,《今日秋收有感》:“风吹稻浪舞田畴,车闹机欢乐抢收。历代耕耘挥汗雨,今朝联动懒犁牛。割脱装运非人力,扬晒入仓少累愁。地覆天翻时世变,农夫换代竞风流。”多么欢快的场景,稻浪翻滚,舞动田畴,收割、脱粒机械化,现代农人何其潇洒。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山乡的老家,已无秋收之实,只存秋收印象。


40多年前,我离开家乡那会儿,这个季节也是父老乡亲们最开心的日子。那里因为海拔较高,长年气温偏低,只能栽插一季水稻。那还是大集体,没有任何机械,所有农业生产活动全靠人工。


秋收首要的是收割水稻,老农们凭历史经验,择晴好天气,集中所有劳力,用镰刀在稻禾离田土面五寸许割倒,整齐地摆放在田里,并不立马脱粒,晾晒三、五天。晾晒几天后再捆成五十来斤一捆,用撑篙挑回屋场边的稻场里,堆成直径六七米,高十多米的稻堆,稻粒朝堆里,稻堆顶部成锥状,用稻草覆盖。打捆、堆堆算是技术活,得由专人操作,挑稻捆因路窄采用接力方式。


待所有农作物收获回来后,再择机将稻堆上的连谷和稻,铺散在清理干净的稻场上,驭牛拖动石磙,来回反复碾压,实施脱粒。


小时候,年年看着大人们如此操作,为什么不及时脱粒,为什么要堆稻堆,从未考究其详。现在想来大概原因有三:其一,稻粒经过堆里发酵,米的粘性大为减少,煮出来的米饭会显得蓬松,体量看似有增加。其二,稻草是耕牛一个冬天的饲料,可能经过石磙碾压的稻草,较为柔软,有利于牛的食用。其三,有效利用农时,因除了水稻,还有山芋、豆类、玉米等等其他农作物亟待收获。


山芋是我们那里的主要辅助粮。因人均水田少,所产水稻不够全年的口粮。因此旱地里种植的山芋备受乡亲们的重视,成片的山地在山芋成熟前的一段时间,日夜派员看守,以防野猪食毁。家家都有山芋洞,人均分配到的山芋储藏洞中,几个月不坏。山芋洞大多在户外山边,选沙石质地的地方,挖一长方形的口子(约60×80公分),平直掘进五六十公分,再往下四周挖掘,最终形成一穹顶式的洞窖,大人可以在里面直立活动。洞口安上门锁,洞内基本恒温。


进入80年代(20世纪,下同),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上述秋收景象成为历史。特别是水稻,不再堆稻堆,随时收割随时脱粒,解放前脱谷用的斛桶再次被利用。斛桶如量具升子状,上口边长约1.5米,底部边长约1米,深约80公分。双手握住割下稻禾底部,猛力将稻穗在斛桶内壁甩打,使谷粒掉入斛内。


进入90年代,粮食可以自由买卖,青壮劳力纷纷涌入城市挣钱,成了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山区田地无人耕种,在那里再也见不到同学诗中那秋收的荣景了。


由是,反其意依韵而吟之:
悯农情系梓田畴,
热望天公保稔收。
播种惟祈春润雨,
莳苗但冀夏鸿庥。
晨昏侍弄勤挥汗,
颗粒归仓始释忧。
当下山乡真可惜,
抛荒土地泪谁流。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以便删除

【编者按】秋收,如今的机械化取代了以前的劳作,节省了更多的劳动力。作者着重写了40年前,秋收的忙碌和辛苦,正可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有看到了秋收,才知道播下的汗水有了回报;也只有付出了,才有更多的回报。这不能说成正比例,但是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没有付出或者准备,就不会水到渠成。同样,我们的写作也是如此。感谢作者赐稿!祝作者笔耕不辍! 【编辑:子过】【推荐号:0】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2 条评论

  • 子过发表了评论

    在我的记忆里,八九十年代,基本上都靠人力,九十年代中末,机械化渐渐取代了人力。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这是中国富强屹立于世界的证明!儿时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渐行渐远,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回忆,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切尽在不言中。为秋收点赞!为老师点赞!

    2020-10-17 22:23
    蓝儿发表了评论

    点赞,秋祺笔丰,遥祝好

    2020-10-18 18:39
    亲,没有评论了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