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一代宗师——林风眠》代序

作者:张宝树   创建时间:2017-11-02 00:00   阅读量:13058   推荐数:0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字数:3924

【新长城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02第5618号

中国美术史册的精华

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

当  今  世  界  殊

——《一代宗师——林风眠》代序

作者:张宝树

中国,古老、文明的国度。

两千多年,沧海桑田,中国绘画经历了跨世纪的长期稳定与繁荣。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仅是二百多年的事。于此相联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文人画所达到的高妙境界,完全可以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油画相媲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情趣,光彩照人的笔墨技艺,博采外来艺术的恢弘大气,阳刚阴柔的崇高美感以及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独特形式,则构成了中国绘画传统的丰富内涵。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僵化,文网森严,理学枷锁禁锢,思想消颓萎靡,中国绘画走向拟古复古。纵然有识之士抗衡奋争,绽放几朵奇花,也断难扭转画坛的衰微。“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它为守旧沉闷的中国画坛注入了“兴奋剂”,改革求新,引进西学,更有大批有抱负的艺术家走出国门,求艺于西方,或走出象牙塔的书斋校舍,投身于激流澎湃的社会生活与斗争,艰难地求索中国绘画的革新之路,画坛上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驱者。

历史车轮跨进了20世纪。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艺术思潮的大演变,不同民族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交流,必然促进中国绘画艺术形式的大改观,尤其要冲击中国绘画观念,从而形成大更新。于是,如何适应当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反映当代中国人对绘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运用先进的物质和技术手段组合新的绘画语言,并且艺术地体现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全新感受,是否定传统,全盘西化,还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等,都成了摆在当代艺术家面前刻不容缓必须抉择的重大课题。当今画坛已呈现着一种空前活跃的局面。有人主张“回归自然”,有人倡导扎根沃土,有人强调表现“人性”,有人热衷于空灵超脱,不少人在中西绘画传统的临界点徘徊迷茫,也有人索性一头栽进西方艺术迷宫中猎奇描摹。中国当代绘画到底向何处去?确实发人深省。

我应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请,主编这一套独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美术家》丛书,其主旨绝不是为了制造模式或样板,而是要真诚地向读者介绍一些独具风格又卓有建树的艺术家的艺术历程,让这些艺术家和广大读者贴得更近,以便倾听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从而了解到他们的艰辛努力、宝贵体验和可喜收获。假如我们这样做能对繁荣中国美术事业尽些绵薄之力的话,那么我就倍感欣慰了。

本卷介绍了这样一些艺术家: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在暗无天日的旧中国,于孤愤和寂寞中咀嚼摄纳着东西方艺术的精粹,他那“融汇中西”、“实现中国艺术的复兴”的美好理想,他那身体力行、执著追求的艺术活动,他那追求纯净娴雅的永恒之美、抒写真诚感情的水墨画作品以及他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呕心沥血培养后学的无量功德,都将作为中国艺术的宝藏而永垂史册,永放光彩。郑朝教授的《一代宗师》真实感人地勾画出林风眠这位艺术巨星的人生轨迹和艺术历程。由此我们想起了音乐家巴赫的一句话: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自然的势力,而是人为的势力,是人类的愚蠢;又想起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命运……然而,令人庆幸的是,林先生终于在他的老迈的暮年享受到了公正的理解和应有的殊荣。

多少年来,吴冠中顶风冒雨,艰难跋涉,辗转探索,终于独领风骚,以其极富东方情调、极具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奠定了他在当代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这场革命中的主帅地位。读吴先生近年的画,看那墨与色的涂染、点与线的飞动,如同聆听节奏明快、旋律美妙的音乐,每一个乐段或乐章,无不震颤缭绕着画家或忆或梦或喜或忧或爱或恨的乐音。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写意,由加法变减法,稳中求动,浓里寓淡,窄里寻宽,任线条扩散腾跃,让黑白穿流交汇,虚实相辅,红绿对歌,将一颗炎黄赤子之心活脱脱地捧出来。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霍达和其颇有才气的画家丈夫王为政,伉俪联袂,应约为读者撰写了《吴冠中》,材料翔实,记叙生动,词采飞扬,小说家细腻传神之笔将吴冠中描绘得形象逼真、别具神韵。

名闻四海的中国画家李可染,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山水画的革新课题,他注重创造山水画的新鲜意境和独特韵味,无论是《巫山云图》的雄浑奇伟,还是《漓江胜境》的淋漓墨韵,无论是《青山密林》的水田逆光,还是《山林瀑布》的厚重美感,都注入了大师的美学思考。即使是先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画的抽象画《超弦万生象》,也在天真质朴的小牧童身上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绿色世界的绵长的祝福和深远的嘱望,创造了一个万籁奏鸣、天人合一的全新境界。中央美术学院孙美兰女士是研究李可染的专家,这次她应约热情为大师作传,宏观上着眼,细微处落墨,或叙或议,萃取精华,既有史家的笔法,又有画论的灼见,兼有散文的灵气,使传文清新可观。

擅长大写意花鸟的李苦禅先生是一位颇具创新精神的画师,艰难治艺六十年,与贫穷斗,志不移;与权势斗,不阿谀;与劫难斗,不求荣,人格如苍劲大松,威武豪壮。恩师白石老人曾为其治一方“死不休”的闲章,他珍重如生命,奉为座右铭。他终身探索,勤奋创作,为后人留下了数千幅花鸟精品;又丹心育人,桃李天下,香飘四海。包立民先生从接到稿约之后,半年时间,查阅资料,四处走访,几易其稿,所著《苦禅画师传述异》,截取李苦禅艺术生涯中的几个典型事件,或叙或析,叙述中不乏生动感人的轶闻趣事,且史料确凿,考辨不苟,读后令人心折。

张仃,在中外画坛上是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六十年的艺术生涯,练就了他诸多艺术门类的精湛技艺:30年代的漫画,40年代的年画,50年代的水墨画,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装饰画、宣传画,70年代末以来的壁画、书法和焦墨山水……全都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享有崇高的声誉,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奇才、怪才、雄才,是开拓型的大家。邵建武先生的《张仃》,以博大精深雄浑的板块结构、睿智敏捷的笔触、异彩纷呈的辞章奏鸣出了张仃先生的艺术的壮歌,吟之,咏之,令人顿生回肠荡气之感。

艺术向来是没有国界的。作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的开拓者,袁运甫的艺术成就早已蜚声中外。回顾他的艺术道路,文等先生在《艺术彼岸的召唤》一文极具传神地做了如下的描绘:“没有什么比长江更能象征中国历史文化,更能象征袁运甫的艺术生涯了。在他的源头,涓涓细流欢快地从每一处岩缝或冰柱上溢出;在上游的无数奇峰深峡间汇成年轻的激流;中游是他活力跳荡、才华峥嵘的阶段;下游包纳百川、融汇千流万溪,以沉雄浩瀚的身姿,从容地强有力地归入艺术海洋。”开篇气势恢宏,境界开阔,极富象征性。“长江”这一文脉贯通全文,有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将袁运甫善于吸纳、包容、综合乃至渐趋广博深邃的艺术特质真实可信又淋漓尽致地叙写了出来。

周思聪是60年代中国画坛上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卓然的女画家。天性温和纯朴,她善于以善良敏锐的心灵触角去感知社会和人生。她画的一系列不媚俗、不甜俗、具有崇高美、悲剧美的人物画,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廊中,溢光流彩,风神永驻。“不是酿造醉人的美酒,而是为大众烹煮苦茶”,这是周思聪真诚信仰并付之实践的美学观念。美术史家邵大箴先生以坦诚挚情和素朴的语言记叙了周思聪“平凡和真实”的生活片段和艺术实践,平淡出新意,真实多情趣,叙述兼发高论,使周思聪的人品与画品给人留下亲切而深刻的印象。

的确,二十年的边塞生活,在朱乃正的艺术交响乐中是别具意义的一个乐章。朱乃正是一个从茫泱无垠的草原深处和大西北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画坛奇才。如果说家乡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旖旎风光沐浴了他江南少年的灵气,那么苍茫壮阔的大草原、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红霞落照的雪峰、醇厚质朴的风情,则陶冶了他豪迈超拔的气质和清新雄健的风格。大西北赐福于朱乃正,二十年他经历了从“写境”到“造境”的腾飞。刘郎先生在《泱泱无垠》中真实记叙了朱乃正的一行行感人的足迹。“艺传”构思新颖,语言颇见功力。写画家的经历,有雄伟的篇章,也有生动的细节。当年“孤雁身落霞齐飞”,如今是“白鹤”羽化翩然。读完“艺传”,我作如是想。

另外,如杜高先生所撰的蔡亮小传,也是本卷中值得一读的佳篇。

想到“中国当代美术家”丛书第二卷的顺利出版和发行,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首先要感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范茂震先生,他们胆识过人,事业心强,在当今出版业不景气、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畸形环境下,他们上品位,上档次,出新书,出好书的经营意识是令人敬佩的。其次,我还要向我们的作者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他们中好几位专家、学者都已年过花甲,他们在百忙中撰稿,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作风,堪称文人楷模。由于全体作者的辛勤劳动,这部二卷本才有群芳争艳、异彩纷呈、读性强的特点。另外,还要向各位入选的大师级画家和热心为作者提供高贵资料的先生们诚挚地道一声“谢谢”!

尊重传统,提倡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理应为全世界全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大家都来为中国美术的百花园浇水,施肥,耕耘吧!

1992年9月23日

(此序文刊载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的《一代宗师——林风眠》;又转载于远方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幸福在彼岸》)

作者张宝树简历

张宝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世界第二次文艺复兴促进联合会名誉会长、天津散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散文福地》主编。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有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文化随笔集十余部。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当代文化名人”荣誉称号,2017年9月又荣获“中国艺术百花奖”;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授予“世界当代八大文化圣贤”等数项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通联处: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万科城月荷苑20-4号院。邮编300309。

手机:13312068135 13012272926(手机微信号)

电子邮箱:zhangbaoshu6@163.com。

新长城文学网欢迎您

http://www.xccwx.com/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