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静心赏识《盐铁论》

作者:鲁文可   创建时间:2025-10-19 20:30   阅读量:23165   推荐数:1   总鲜花数:10赠送列表   字数:5474

t0423125022f10fba8f_副本.jpg

静心赏识《盐铁论》


    记得是在读高中时期,曾偶然瞥见一篇文章,题目早已模糊不清,只隐约记得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透过《盐铁论》谈西汉的儒法之争,进而论述了其社会现实意义。那时的我对 “盐铁官营”“贤良文学” 等词汇全然陌生,却莫名的被文章意象所吸引。打那,《盐铁论》便像一枚蒙着薄纱的印章,在我心里留下了 “既庄重又神秘” 的印象。后来辗转买到一本,无奈受学识和时间局限,翻了几页因看不懂、读不透,索性将它塞进书柜,任其“束之高阁”了。直到退休后,日子终于慢了下来,不再需要赶时间忙碌,也不用为琐事焦虑,倒有了 “无功利细品经典” 的心境,乘兴重新找出那本《盐铁论》,并新购买了当代版的注释本,再次试着走进那场“跨越两千多年的朝堂的辩论”,不为装点学识,更不为学术研究,只是想读懂一群人为何因 “盐铁” 争得面红耳赤,更想在那些唇枪舌剑里,捕捉一些能够照见当下的思想微光。


一、初识《盐铁论》的背景、人物及经济术语


    我读书习惯于先做些 “书外功课”,也就是说,在正式阅读一本书之前,先了解一下书籍的背景、作者、关联知识等 “书外信息”,这样可以为加深理解文本搭建起认知框架,就像旅行前要先看地图,知道目的地的气候与风土,到了当地才不会茫然。这次读《盐铁论》也是如此,若不先摸清它的 “来龙去脉”,不了解书中那些人物和“名词术语” ,难免还是一头雾水,就好像听一场听不懂的戏,只是看热闹,却抓不住核心。


    先说这本书的源头。《盐铁论》的诞生,源于西汉一场真实的朝堂辩论。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在昭帝的支持和承相田干秋的主持下,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汉朝官员,与召集而来的贤良、文学,就"要不要继续执行盐铁酒官营”以及 “儒法治国理念” 展开了一场持续五个多月的论辩,史称“盐铁会议”。这场会议过后几十年,有个名叫桓宽的西汉大臣,因博学善文,得以接触到当年的会议记录材料,随即将之整理、增补,推衍、润色成书,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盐铁论》。全书分为十卷六十篇,每篇标有明确题目,内容前后相连。所有文章全以双方对话、反复辩难的形式出现,偶尔夹杂了简短的叙述或描述性文字。作者在最后一篇《杂论》里交代了会议信息:参加人员有在民间征诏的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加之大夫、丞相以及卿史、丞相史和会务相关人员,估计近百人,足见这场论辩的规格之高,其影响深远。


    再看书中的人物,这是最能体现论辩立场和态度的角色。此前总以为 “大夫”“御史” 是某个人的名字,读了背景资料才知道,这些都是西汉的官职,背后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大夫” 特指桑弘羊,作为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核心人物,他是官营政策最坚定的捍卫者,辩论中始终以 “强兵富国” 为据,言辞锋利,逻辑严密;“御史” 是桑弘羊的下属,相当于辩论中的 “辅助”,帮着补充论据,强化改革派的观点;“丞相史” 则是丞相府的属官,立场偏向中立,他们既承认官营有弊端,又反对全盘废除,更像 “务实的调和者”;还有 “公卿”,并非某一官职,而是朝堂高级官员的统称,他们的态度最复杂,有的支持桑弘羊,有的偏向贤良、文学,恰好折射出朝堂内部的意见分歧。所谓“贤良、文学”,是指汉代察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儒生,“贤良”主要从三辅、太常选拔而来,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著称;“文学”则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者,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民间知识分子。他们共同代表了儒家的政治立场,主张罢除盐铁官营等政策,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针锋相对,力主儒家的政治策略与治国理念。摸清了这些人物的 “身份牌”,再读他们的对话,便像看清了一场戏里的角色分工,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谁在和稀泥, 一目了然 ,论辩的逻辑也随之清晰起来。


    至于书中那一连串的经济政策术语,起初我也是困惑不已,通过查阅资料后才大体明白:“盐铁酒官营” 就是将盐、铁、酒这些利润丰厚的商品,由官方垄断经营,不让民间商人插手;“均输” 则是官方统一调度各地向朝廷缴纳的贡物,将其转运到物价较高的地区出售,通过差价增加财政收入;“平准”特指国家统一调控物资运输和市场物价,避免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还有“算緡”“告緡”,就是国家向工商业者征收高额财产税,同时鼓励百姓举报隐匿资产者、逃避缴税的商人,举报者可获部分没收财产作为奖励。这些举措确实帮朝廷提升了财政收入,为打击匈奴、开疆拓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也显现出来:官吏趁机盘剥百姓,盐铁质量下降,民间怨声载道。因此,"废除盐铁酒官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搞懂了背景和这些 “政策名词”,也就基本摸到了这场辩论的 “题眼”:不是空泛的儒法之争,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现实选择。


二、管窥《盐铁论》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


    若说 “书外功课” 帮我打开了《盐铁论》的门,那细读文本,便是让我走进了门后的庭院,看清了每一处亭台楼阁的模样。这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场围绕 “盐铁官营” 展开的辩论,可辩论的内容,远不止 “要不要继续盐铁官营” 那么简单,背后藏着儒法两家的较量。


    通读全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并非干巴巴的“政策争辩”,而是作者以史笔为刻刀,将一场经济会议雕琢成“话剧性的思想浮雕”。通篇以“大夫”与“文学、贤良”的激辩为骨架,双方引经据典,借喻明理,以古鉴今,语言简洁生动,行文气势磅礴,其文学价值恰在慷慨激昂间绽放,即便隔着两千多年,字里行间的张力仍能触动读者的神经。比如说,桑弘羊的言辞如盐结晶般锋利坚硬,每一句皆似精铁锻打,闪烁着法家实用主义的冷光:“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铿锵有力,字字玑珠,既点明了盐铁官营的初衷,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而贤良文学之士的驳斥,则如桑麻布衣般素朴却坚韧:他们以儒者仁心为经纬,痛陈专卖之弊:“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字字句句都藏着对民生的关切。读那些对话,犹如看一场精彩的“大学生辩论会”,不是枯燥的政论宣讲,而是大量引用“四书五经”名言警句,不时例举“尧舜禹汤”、“五霸七雄”、儒法圣贤以及历史典故作旁证,观点鲜明,互不服气,乃至互讥对讽,双方争得耳红面赤。这其中,不仅是思想灵魂的撞击,实乃儒法之争的 “治国理念碰撞”,理想与现实的艰难缝合。


    贤良、文学一方,充满了儒家的 “民本” 思想。他们直言:“夫盐铁者,天下之通用也。通用在民,则民富足;通用在君,则民匮乏。” 强烈要求取消盐铁酒官营、均输等政策。在他们看来,这一系列经济、财政措施导致了"行奸卖平”"农民重苦”"贱以区贵”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使平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反复强调 “王者不与民争利”,认为盐铁官营是 “与商贾争市利,与民争锥刀之末”,把百姓的生计都夺走了。他们还提出,治国该 “重农抑商”,让农民安心种地,而非让朝廷像商人一样逐利,否则会 “民风败坏”“道德沦丧”。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民生疾苦的描述:“盐价贵,百姓淡食;铁器钝,农夫苦作”,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当时百姓的艰难与疾苦,读来令人动容。说到底,贤良、文学方的主张是 “藏富于民”,希望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正是儒家 “仁政” 思想的集中体现。


    而桑弘羊一方,则信奉法家的 “强国” 与 “集权利民”逻辑。他崇尚法治,注重功利,坚持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强调这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农业生产、禁奢靡、抑兼并的可靠措施。他反驳“贤良、文学”曰:“夫盐铁者,天下之利器也。利器在民,则富者骄,贫者困;利器在君,则国家富强。”再三强调盐铁官营不是 “与民争利”,而是 “强本弱末”——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让国家掌握经济命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军队、抵御匈奴,否则 “边境不安,百姓何以安居乐业”?他以“舌战群儒”的气势,讥讽“贤良文学”们的主张太 “迂腐”,只谈道德,不谈实际,若废除官营,朝廷财政空虚,一旦匈奴来犯,难道要让百姓流离失所吗?由此看来,桑弘羊一方带着强烈的现实感,他不纠结于 “该不该逐利”,而是 更关注“如何让国家强大”,这正是法家 “重势”“重术” 思想的延续。


    纵观全书,“盐铁会议”虽以汉朝经济措施为主题,却早已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对民间疾苦根源·、与匈奴的和战策略以及治国方略的选择,论辩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伦理等多个维度,其本质是儒法思想在治国经纬上的激烈缠斗,字里行间藏着治国理念的选择、民生疾苦的关切,也藏着封建王朝初期对 “富国与强民” “集权与分利” “效率与公平” “技术与伦理”等系列问题的深层思考。

有意思的是,这场辩论并没有 “绝对的赢家”。最后朝廷虽然废除了部分地区的酒类专卖和关内的铁官,却保留了盐铁官营的核心政策,算是一种 “折中”。但从思想层面看,儒法两家的碰撞,却在这本书里留下了永恒的回响。在我读的时候,常忍不住会停下来琢磨:贤良文学的 “民本” 固然温暖,可若没有足够的国家实力,“仁政” 又该如何支撑?桑弘羊的 “强国” 固然现实,可若忽视了百姓的疾苦,国家又怎能长久稳定?其实,这场辩论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而是古代先贤对 “治国” 二字的深刻思考 —— 如何在 “强国” 与 “富民” 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 “现实利益” 与 “道德理想” 之间找到支点。


三、闲说《盐铁论》的现实意义


    读经典的乐趣,从不是获取现成答案,而在于它能够在不经意间引发兴趣思维,乃至与自己、与当下产生共鸣。当掩卷沉思时,《盐铁论》的余音穿透时空,让我不由得想起当今的社会议题:比如国家如何调控市场?如何平衡 “公共利益” 与 “个人权益”?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民生? —— 这些问题,竟与两千多年前那场辩论有着惊人的相似。

先说 “国家干预经济” 吧,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千年博弈,边界何在?盐铁专卖的幽灵,仍徘徊在国企垄断、产业政策与公平竞争的现代论争中。桑弘羊的盐铁官营,本质上是国家对关键行业的垄断,目的是保障国家财政,稳定民生基础。而今天我们的 “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领域发挥作用,核心也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二者背后的 “国家调控” 逻辑,有着清晰的传承。当然,时代不同,方式也不同 :如今的国企会注重效率与公平,接受市场监督,早已避免了当年 “官吏扰民” “质量下降”的弊端,但背后 “国家调控” 的逻辑和“以国家力量守护民生根基” 的初心,却能在《盐铁论》里找到源头。


    再说说 “民生与发展的平衡”。贤良文学们警惕 “与民争利” 会让百姓受苦,恰是“发展不能忽视民生” 的古老预言。今天我们强调 “共同富裕”,注重缩小贫富差距,不也是在避免 “发展只惠及少数人” 吗?桑弘羊顾虑 “国家无钱,难以御外”,今天我们重视 “经济实力”,强调 “国家安全”,不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在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吗?可见,“发展为了谁”“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从来不是新鲜事,古代先贤早已用一场实践与论辩,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痕迹。而我们今天做的,正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时代特点,寻找统筹兼顾、更加优化、更加完美的综合答案。

还有 “儒法互补” 的思想,在今天也依然有意义。《盐铁论》中儒法思想的斗争,不是 “非此即彼” 的对立,反而暗含 “互补” 的可能 —— 这一点,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儒家的 “民本”“仁政”,则提醒我们发展不能只看 GDP,还要关注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法家的 “务实”“高效”,提醒我们治理不能只谈理想,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措施。现在我们常说 “依法治国” 与 “以德治国” 相结合,不正是对 “儒法互补” 的现代诠释吗?《盐铁论》里的辩论,没有让儒法成为 “对立面”,而是让它们在碰撞中相互借鉴,这份智慧,对今天的社会治理依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静心品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不再是 “旁观者”,反倒像个 “啦啦队”—— 时而为贤良文学 “忧民之忧” 的情怀而动容,时而为桑弘羊 “为国谋利” 的担当而敬佩,也更为双方辩论中缜密的逻辑而叹服。以我之见。这场辩论,早已不是简单的 “对错之争”,而是古代先贤对治国路径的探索,是对 “如何让国家更好、百姓更幸福” 的追问。我们无须再纠结于 “谁对谁错”,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关注他们对 “国” 与 “民” 关系的探索,关注他们在寻找那根既能挑起社稷之重、又不压弯民生之枝的平衡秤杆。由此说来,《盐铁论》的价值,从不止于记录一段西汉的历史,更在于它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政策与民生、传统与变革的关系,教会我们在 “理想” 与 “现实” 之间追寻平衡。


    茶烟散尽,书卷微凉。可《盐铁论》里的辩论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贤良文学的恳切,桑弘羊的坚定,御史的急切,丞相史的调和,都鲜活如昨。阅读或许没有给我任何 “标准答案”,却让我对 “经典” 有了新的认知:经典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它给出了永恒的答案,而是因为它提出了永恒的问题。对我而言,再往后谈起这部典籍,想必不只是 “读过”,也曾 “懂过”—— 懂了两千多年前那场辩论的温度,懂了古代先贤治国的智慧,也懂了经典之所以不朽的原因。而这份 “懂”,便是静心赏识经典后最珍贵的收获。


2025年10月15日


3810054_154259016039_2_副本_副本.jpg

【编者按】读者与经典古籍《盐铁论》的深度对话。作者从年少时初识的朦胧印象,到退休后静心重读,娓娓道来其由浅入深的领悟过程。文章清晰地梳理了该书的背景源流、辩论各方立场及核心经济政策,引领读者管窥那场关乎国计民生的儒法大辩论。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文本解读,而是将书中关于“盐铁官营”、“国强与民富”的千年之辩,与当今的国家调控、民生发展等现实议题相映照,深刻揭示了《盐铁论》超越时代的思辨价值。这不仅是一次个人化的阅读之旅,更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思想启迪,展现了经典如何在与当下的对话中焕发永恒的生命力。不错的一篇读书心旅,推荐共赏,秋祺笔丰,遥祝好!【编辑:蓝儿】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1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