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第7章《第七章》

作者:古月执忆  发布时间:2019-08-26 11:27  字数:3989  总鲜花数:0赠送列表

七、

   家务:挑水、早饭、喂猪、放牛,这是吕堡每个社员家庭天天一大早都要完成的几件事情,然后才在生产队的安排下,陆续走上了田间地头,开始他们一天的劳作。这样的程序,并没有因为昨天知识青年的到来而打乱。这里的人们仍沿袭着古老的习俗,仍就按部就班地过着他们的日子。

   可是原本定好知青们早上八点半在晒坝上集合的事情,在时间到了以后,来到晒坝上的知青们却寥寥无几,还都是萎靡不正,精神不佳,一看就知道是没睡好。杨支书是六队的生产队长,又是大队的支部书记,此时他和民兵队长、贫协主任、妇女队长、还有其他五个队的生产队长早就等在晒坝上了。他们看着这寥寥无几的几个知青,生产队的队长们有的很生气,有的则无奈地摇摇头。

   接不接收这批知青,生产队里争议很大。老乡们的意见是坚决不同意。而安排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县里、公社里都费了很大的精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的号召,把这批知青安排好,让他们能下得去,留得住,这既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怎样做好这件事,首先在选点的问题上就让县里费了很大的心思。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农村,虽然随着国民经济环境的好转,也逐步地恢复了元气,但是决大多数的农村的农民们,生活还是很苦,很多生产队还靠着国家的返销粮才能渡过饥荒,基本保证肚子勉强吃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领导的领导能力因素,也有自然环境因素的不一样。所以要选到一个好的点,就得首先考虑被选中的农村的承受能力,那当然就是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多,人均口粮留存比较富余的地方了。可是就在县的行政环境和地理环境范围内,找到这样一个合乎条件的村寨,县里的领导们还是费了很大的心思。

   他们经过不断地实地走访,经过不断地工作,终于选定了吕堡。可是选定不等一就能下得去,做好当地的思想工作又是一个很头痛的事。公社一级是比较容易的,首先是政治任务,必须落实!其次是公社的干部们都吃着国家的定量粮,知青们下到哪一个生产队,对他们都没有利益的影响,所以公社一级不会有太多的意见;同时他们也不想因此得罪上一级的领导,也就会积极地配合工作。可是到了选定的村里,问题就很大了。

   吕堡被选中的消息一传开,吕堡的人们就炸了锅,“不同意!”人们齐声反对。

   什么:“自己都不够吃,那有多余养这些城里娃儿。”

  “土地就这一点点,分出去了,我们以后吃什么?”

  “这些娃儿倒大不细,什么都不会,要来做什么,我们养不起!”

   总之吕堡的社员们对于选中他们这里做知青的插队落户点是坚决不干。经过县里公社里地不断工作,连压带定,吕堡的干部们终于闭了嘴,可是社员中的不满情绪并没有就此化解,最后县里和公社都答应知青们第一年的口粮由国家给,也就是说从眼下的秋收到明年秋收前的这一年中,知青们的口粮都由国家供给,一年以后由知青们自己的劳动所挣的工分来决定口粮多少。

   至于住的地方,现在先住在社员家里,以后由县里出资,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统一住宿。在这些条件达成后,吕堡的人们才勉强地答应了。

   然而昨天才到吕堡的知识青年们,今天就出现了大多数人不听招呼的事情,就难怪生产队长们生气和不看好了。昨晚知青们聚在学校门口嗮坝上不睡觉的事,杨连群一大早就向支书做了汇报,只是不知道起因,他没有说什么。杨支书不愧为党的支部书记,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很沉得住气,慢悠悠地点上一杆烟咂了几口,才把那几个知青叫到面前说:“昨晚有什么事发生没有?”

   知青们都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把昨晚吃饭后的事情说出来。

   一旁的民兵连长杨连群插嘴说:“半夜三更敢聚在一起不睡觉,现在怎么都不敢说了呢!?”

   杨连群的话不缔是颗炸弹,一下就激怒了在场的知青们。

   许林站出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我们又不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干吗用这种口吻!”

 “那你说啊!”杨连群逼到。

 “说就说,有什么可怕的!”许林回到。

   许林本来就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什么事情在他哪里都不是事。可他也没料到自己一句玩笑话会有这样大的影响,会给知青们造成这样大的迷茫。他大概地把昨晚的事说了一遍,就紧张地看着支书,等着支书的批评。

   听完许林的叙述,干部们终于知道了原因,纷纷地议论开来,当中不免有一些不好或过激的话语。为了不把队长们的情绪传到知青的耳里,杨支书及时地制止了队长们的议论后对知青们说:“你们都回去吧,告诉大家下午一点一定要准时在晒坝集合,不准再有迟到的了。”

   知青们答应着走后,杨支书对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们说:“我们就在这临时开个会,现在看来,知青们是出了思想问题,这关系到他们能不能留下来,也关系到我们生产队能不能完成上边交代的任务,这工作做不好,对不起孩子们的父母,也对不起上级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同时也会对我们大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家说说,想想办法,我们该怎么做才好。”

   一队队长詹富贵本来就是爆火脾气,再加上对接收知青一事,思想中总是想不通,所以在看到知青们不听招呼后,心中就更加反感,他首先开口说:“他们要全走了,我才高兴呢,省得*心!”

   詹富贵比较年轻,思想也简单,干活他没得说,是一顶一的好手,可做人的工作却是他最头痛的。队里没矛盾时,大家你好我也好,可队里出了点问题,他除了吼就是骂,工作方式极度的简单,所以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只好经常地求助支书。

   听了詹富贵的牢骚,杨连群插口说:“我也支持,他们要走就走,我还懒得管他们的事!”

   杨连群别看人高马大,可也是个思想极度简单的人,在他眼里,所有的事最好地解决办法就是他手中的枪,就是他的民兵连。可对于这批知青,县里、公社、和支书都早就打个招呼,不准他用粗暴的办法去对待。他管着寨子里的治安,对这批知青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也巴不得这些知青早点离开。

   听了詹富贵和杨连群的话,其他的干部和队长们都笑起来。

   长年地住在一个寨子,对于这两人的脾气大家都知道,要说坏心眼是绝对没有的,只是简单,遇着问题不愿动脑子,所以大家听了他们的话也不予为然。三队的队长兼大队长王天喜说:“你没听支书说吗?这是政治任务!哪能这样简单行事。”

   其他的队长也附和着说:“不能这样,还是再想想办法。”

   杨支书想了想说:“知青们远离父母,远离城市到我们这儿来,本身就很不容易,我们得从思想上,生活上,劳动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能感觉到家的温暖,这样他们也才能安心下来。”

   五队的队长杨连武说:“支书说得对,可眼下该怎么办呢?”

   是啊怎么办?大家一时都语塞,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王天喜想了想脱口说:“这好办!”

   怎么办?干部和队长们把疑惑的目光全投在他的脸上,焦急地等着他把话说下去。

   王天喜说:“眼下不就马上开始秋收工作了吗?”

 “对呀,这又怎么呢?”队长们齐口问道。

   王天喜笑着说:“那你们说秋收这活累不累啊,”

   二队队长詹旺一直都没说话,这时突然接口说:“好办法。”

   他说完还对王天喜会心地笑了笑,那意思他是懂了王天喜的主意了。

   其他几个队长却没搞懂,一旁急不可耐地说:“打什么哑谜,直说不好吗?”

   王天喜仍然笑着,用手中的烟杆指指詹旺说:“你让他说,”他说着也把目光投向二队队长。

   詹旺听王天喜把话头推给自己,也没推辞,开口说:“秋收中,每天收工后,你们吃了饭做什么啊?”

 “这还用问吗?每天累得腰酸背痛,那还有闲心做什么,睡觉呗,”人们七嘴八舌的说。

 “这不得了,”詹旺笑着说,王天喜一旁也哈哈大笑起来。

   杨支书听到这儿,一拍大腿说:“是个好主意!”

   他接着说:“现在就让知青们马上就投入到秋收中去,让他们去感受苦,去感受累,等他们苦了累了,吃了饭,倒头就睡,也就没时间乱想了。割谷子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等秋收完,他们自己锻炼出来了,和大家也混熟了,到那时,没事的时候,他们可以串串门,和乡亲们聊聊天,慢慢也就习惯了。再说秋收后还有秋种,事情还多着呢,只要不让他们闲得无事,就不会胡思乱想。至于秋种以后怎么办,到时候再说,大家也可以想想。总之对于这批孩子,我们不能骂,不能吼,不会的,慢慢教,做错的,也要宽容大度,一句话就是要用劳动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自然地和大家融合起来。”

   支书说到这里说,特别叮嘱一队队长詹旺和民兵连长杨连群说:“你们两个给我听清楚,不管出什么事,不准和知青们产生矛盾,否者别怪我不客气。”

   一队队长和杨连群仍旧有些不服气,同口齐声说:“他们乱来,我们也不能管吗?”

   杨支书说:“你们这思想这眼光就不对 ,什么叫乱来,一群从城里来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能乱到什么地方去!”

   大队长王天喜也说:“一群孩子家家的,别杞人忧天了,把他们看得这么重干什么呢?”

   两个大队领导都这样说了,干部们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思想统一了,大家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题上。明白了王天喜的主意,大家七口八舌地说:对,就该让他们马上劳动,不能让他们闲着,闲了就生乱。说到这,大家心里有底了,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可杨支书还是叮嘱道:“这些孩子身体弱,没干过农活,你们分配工作时要适当,不要让他们做太重太累的活,尽量地分些轻点的活给他们,让他们慢慢的适应。”

   队长们也说道:“那是当然。”

   话到这儿杨支书改了话题说:“下边就把各个队的知青名单订了吧,身体好的和身体弱的适当搭配,昨晚在我家吃饭的那几个孩子都比较弱小,就留在我们队了,其他的大家商量着分配吧。”

 “那哪行,”五队队长杨连武说。

   杨支书说:“不说了,就这样定。”

   就这样晓峰、玥红、巧慧、还有许林就留在了六队,另外还有一个街道青年王安和一个原来第三中学的同学陈芬也分到六队,他们以后就成了一个知青家庭。

 


新长城文学网公众号

求索者文化传媒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留言